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姓

常德盛:把“强村富民”作为毕生追求

时间:2022-09-27 11:54:50  来源:  作者:

  白露时节,金风送爽。千亩良田,丰收在望。一早,已近耄耋之年的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如往常一样来到田间地头,看一看田里庄稼的生长情况,想一想村里下一步规划……数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老书记步履轻快,思路清晰,语速比年轻人还要快半拍。“过去,我们蒋巷村穷土恶水、土地坑洼,村民常常吃不上饱饭。正是大家坚定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齐心协力治水改土,走上了改革发展的振兴之路。”常德盛自豪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6万元,每年还有1万元股份分红,村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村级年总收入增加到3000万元。

  听着常德盛的介绍,一幅蒋巷村和谐安乐、文明幸福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画卷徐徐展开。

  争当现代农业示范

  让村民吃饱饭曾经是蒋巷村农业发展的第一步。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又实施“储粮于田”的沃土工程,实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为了增加土地肥力,这几年,我们一方面通过对外采购豆渣,一方面自建有机循环系统,使稻田提档升级。”指着即将丰收的水稻田,常德盛信心满满,1200亩“蒋巷大米”已经全部实现了有机种植。

  2015年,蒋巷村开始推广有机农业,1200亩良田逐步实现了有机种植。村里养猪场的猪排泄物经过加工,通过预埋的管道进入田间成了有机肥,鱼塘里的淤泥也用来提高土地肥力。村里还通过定时打水的方式,让农田里的虫卵无法生存。

  今年,蒋巷村试种了300亩绿萍。绿萍是富含氮、磷、钾的传统绿肥,肥力高,无污染。厚如棉被的绿萍铺在稻田里,经过翻耕,让土地肥力有效提升。

  绿萍田边,一群群大白鹅正在嬉戏、觅食。蒋巷村在休耕轮作的基础上,采用稻田养鹅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土地肥力。今年3月以来,村里养殖了3批共约15000只鹅。大鹅散放到田间吃草和虫,留下的粪便还能作为肥料。6月中旬,蒋巷村将田地还给农户,翻垦后种植水稻。

  不用化肥农药,就能种出优质稻米。去年,蒋巷大米产量达49万公斤,卖出了每公斤20元的好价钱,一度供不应求。“乡村振兴,农田是根本。”常德盛说,农业是蒋巷的根本,农田是他最最牵挂的地方。

  把梦想变成现实

  走进蒋巷村,从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可以感受到处处洋溢着的幸福感。

  蒋巷村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十年前,在常德盛的带领下,蒋巷村已走上“旅游旺家”之路,旅游年收入早早地就突破了千万元。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客流量偏少;由于缺乏深度休闲项目,游客留不下来,也缺乏专业管理人士,村里的旅游业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常德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发展现代旅游业,村里不能大包大揽,而要靠专业人士,更要靠科学制度。

  引进社会资本是蒋巷村的又一战略举措,“蒋巷书院”“嘎嘎部落”,一系列旅游亲子项目的推出,辐射到上海、无锡等地。“以前,节假日、周末几乎没什么游客,如今游客量大增。”常德盛说。

  农村好不好,村民说了算。在蒋巷村奋斗的50多年,常德盛始终把村民的利益放在心头。如今的蒋巷村不仅家家住别墅、大病有报销,而且年底有分红。

  进入新时代,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常德盛不曾忘记当初一起治水改土的老人。在蒋巷村,满足年龄要求的老人还可“按老取酬”,每月最高有2300元养老金。2020年,村里投资建成医养结合的养老护理院,到护理院入住的老人,村里每年补贴1万元,首次入院的一次性奖励6000元。为让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富”起来,村里建成图书馆、电影院、科普馆、远程教育中心,开展“读书学习先进家庭”评选。

  “城里人羡慕、村里人舒服、外国人信服。”常德盛说,在党的领导下,蒋巷人的梦想渐渐变成了现实。展望新时代,蒋巷村将继续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落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我也要发挥好余热,培养好年轻一代。”(苏报驻常熟记者 袁鼎)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常德盛:把“强村富民”作为毕生追求
常德盛:把“强村富民”
福建宁德:志愿服务微光成炬 点滴温暖幸福宁德
福建宁德:志愿服务微光
悉心照料三位老人“ 敬老楷模”当之无愧
悉心照料三位老人“
横山区官元峁社区:“栓正人家”树新风
横山区官元峁社区:“栓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